泉州V23网络为您的企业打造精品网站:  800元起"网站建设+精美网页设计+搜索引擎推广"服务!! 7*24咨询:13559567956
网站建设客户中心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V23首页网站制作网站推广域名空间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网站建设相关文章

“域”罢不能的.COM—域名市场一年回顾


去秋今春,国内的互联网产业陷入了空前的低潮状态中,B2C们折戟沉沙、B2B们一蹶不振,无论是“卖水的”还是“挖矿的”,大家在社会上都消停多了。但“树欲动而风不止”,传媒是不会就此自甘寂寞的,不知为何,往日平淡无奇的域名却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从.COM与.CN的战争、到中文域名的预注狂潮、最后延伸至实名与网址的利益冲撞,几乎一浪高过一浪、出尽了IT界的风头。那么这场序幕是怎样拉开、又会如何收场的呢?

一、 同祖异宗的操戈

去秋,面对国内域名的注册量持续下降,而国际域名的注册量却数倍增长于国内域名的严峻业务状况。有人对此感到忧心冲冲,甚至抱有如此下去将会“亡网亡国”的意识。为此还特地罗列了注册域名会造成的若干危害,如浪费国际信道资源、外汇损失巨大、威胁国家安全等骇人听闻的后果,一时间成为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甚至颇受相关管理机构的青睐。呼吁者的关心民族新经济产业的热心虽然值得赞许,但激情与口号却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因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有关浪费国际信道资源的观点就站不住脚,.CN的呼吁者认为注册.COM域名需要频繁地去境外进行解析,会挤占、浪费我国有限的国际信道资源。但计算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事实正好相反,2000年中国电信的带宽为1234兆/秒,另据我国经ICANN认证的顶级国际域名注册商新网ChinaDNS发布的国际域名指数报告显示,截止至2000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域名的注册总量已达60万8千4百20个,1234兆的带宽24小时可传输1千3百30万兆字节的数据、每个域名的传输数据仅占用100个字节左右。那么根据理论计算,这60万8千4百20个国际域名的传输数据总量仅需58兆字节的空间,如果这些数据用1234兆/秒的带宽进行传输,仅用0.37秒即可完成,而一天24小时共计8万6千4百秒,占用这么短的时间能对我国的国际信道资源产生多大影响呢!(况且,这58兆的传输数据总量还只能算作是虚数,因为有近50%的域名只是单纯注册、并未建立网站,不需要频繁地使用解析功能)。

.CN的呼吁者又强调这么多的.COM域名需要我国每年向美国交纳1—2亿美元的注册费,实在可惜。对此,我们更应该摒弃传统保守的观点来看待,向外国人买东西并不等于损害自己的利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这种付出是正常的,每年1—2亿美元的注册费与我国对美国高达5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也不是我国单方面的状态,邻国日本.JP的注册量还不如CNNIC的多呢!

.CN的呼吁者还把注册的危害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他们认为企业过多地注册.COM域名,那么一旦受到美商作梗或爆发国际战争的影响(主要还是对中美关系抱有隐忧),会导致我国的国际信道被关闭、我国企业将无法解析国际域名进行网络通信的严重局面。这种观点既反映了当事人对域名业务体系运做上的陌生,又夸大了政治因素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众所周知,美国人发明创造了互联网,他们在把互联网推向世界的同时,也为它制定了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这是世界各国都无力扭转的事实(就如同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那么什么配方生产出来的产品配称为瓷器,只能由中国人说了算的道理一样)。因此无论是.COM还是.CN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的影响。

因为,任何形式的标准域名要想被实现顺利解析,按照技术流程、都必须经过全球“层级式”域名解析体系的工作,才能完成。所谓“层级式”域名解析体系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层是域名的根数据库(它负责管理世界各国的域名信息)、第二层是二级域名数据库(也就是相关国家域名管理机构的数据库、如中国的CNNIC)、第三层是三级域名数据库(即为用户办理域名注册业务服务商的数据库,如中国的新网ChinaDNS)、第四层是ISP的缓存服务器。一个域名必须首先经过根数据库的解析后,才能转到二级、三级数据库进行解析,最后在ISP服务器的工作下实现域名的成功访问(.COM域名的解析可以跳过二级数据库)。由于根数据库设在美国由ICANN控制,因此要是美国从中作梗、对中国关闭了根数据库服务,.CN域名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只有在技术上采取补救措施,如将国内所有PC机终端的DNS指向都改为CNNIC的DNS地址,跳越ICANN的根数据库直接到二级数据库进行解析,这样才能保障国内正常的网络通讯。可是问题在于,我们能够做到改变.CN域名的DNS指向,同样也可以做到改变国内注册的.COM域名的DNS指向,只需再建一个独立数据库,就可实现域名在国内的正常解析。这样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注册.COM域名,会导致“关闭信道、无法通讯”“威胁国家安全”等等危害了。

况且,出现这种经济交往工具受政治干扰因素的可能性极小,科索沃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访问南斯拉夫境内的.COM网站。当年我国同联合国军在朝鲜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依然可以通过香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这些例证就是最好的说明。更具信服力的是,国外的敌对势力也一直都把网络通信视为“和平演变”的最佳工具,他们更不会就此“自作聪明”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CN和.COM的利益与风险是平等共存的。我们要想改变.CN失衡于.COM的注册状况,不能采取夸大事实、贬低对方的手法,只有从公正客观的立场出发才能认清原因、找出对策。首先,.COM域名具有形象标识上的先天优势,从使用心理上而言,许多用户都喜欢简洁、明了的符号,不愿让自己的网络商标多个“尾巴”式的后缀,.COM当然就成为首选了。其次,.COM域名有助于体现企业的国际化特征,互联网上现共有243个国家/地区后缀的域名代码,您当然知道代表中国的是.CN,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代表墨西哥的域名代码是.MX呢?如果大洋彼岸的墨西哥企业要想让中国或世界各地的网民轻松记住自己的网上标识,.COM域名难道不更方便吗!再有,由于美国人把自由开放的精神也延伸到了互联网领域,因此.COM域名的注册规则最简便、最自由、更易于拥有。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中国一样,在对把国内域名开放给个人用户的问题上都持慎重态度,导致其国内域名的注册量都不高。可是单纯从业务角度而言,网民个人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上网企业的数量,.COM焉有不多之理!我们也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对症下药,才能改善.CN的业务处境。

二、 三国四方的征战

冬至,.COM与.CN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也许是大家都从争论中发现了互联网资源阵地的巨大财富价值。各路IT诸侯纷纷开始行动起来,企图抢占利益的制高点,一场混战从此开始爆发。
在商业竞争中,挑战者要想取代占领者,所采取的惯用手法就是“尽量宣传对手的缺陷与不足,并极力证明自己是超越它的必然”。从中文域名、数字域名、另类域名、新顶级域名到网络实名、中文网址、通用网址,大家把矛头都对准了.COM。

“虎头蛇尾”的中文域名
中文域名首先发难,它的倡导者声称:“汉语更适合国人应用互联网、有助于互联网本地化的普及和发展、更便于体现中国企业的网上品牌形象”。宣传的很动听,道理也确实是这个道理。因而业务一经推出,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了预注册狂潮、用户们都惟恐遭受被抢注的“灭名”之灾,可当时满腔热情的用户却未曾料到日后中文域名业务体系在运行上的复杂与混乱。中文域名在类别上就分为NSI体系(美)、I—DNS体系(美)及CNNIC中文域名体系这三种,三者之间的技术应用标准不同、形式上既重叠又冲突、管理上也互不相属。NSI体系中文域名的后缀为.COM、CNNIC体系中文域名的后缀为.CN和纯中文、I—DNS则两者兼备。由于I—DNS提供与CNNIC相近格式的纯中文域名,而且不愿与我国的管理机构进行协调合作,因此一开始就遭到政策抵制,在业务推广上没有引起多大反响。NSI公司虽然在开展预注册初期吸引了大量用户,但是后来国家的权威部门出于维护主权利益和保障用户权益的角度考虑,并未再支持NSI公司继续推广注册业务,现在国内的几大域名注册商均已停止授理境外公司的中文域名业务(但对用户先前注册的中文域名仍可提供后续服务)。毕竟,中文域名的规则理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制定、不该让美国人控制一切。更重要的原因是,中文域名的应用技术尚处于测试阶段,不具备向用户大规模提供服务的条件。NSI和I—DNS公司的行为明显具有牟利目的,就连ICANN也对他们的举动表示异议、未予授权支持。
如今都快一年了,NSI公司仍不能为中文域名确定最终的技术解决方案,引起注册用户的强烈不满。反倒是一直对过早推广中文域名业务持慎重态度的CNNIC,后来居上,现在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CN后缀中文域名的正常解析服务了。

昙花一现的数字域名:
中文域名的余热尚存,年底、数字域名又闪亮出场,所谓数字域名是指国内在上海面世的一种可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英文字母分配域名的网址访问技术。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作为域名标识,由于英文字母不像电话号码那样具有标识上的唯一性及组合上的无限性,因此数字域名的提倡者就宣称,它的出现从根本上缓解了域名和IP地址资源的紧张状况及域名抢注现象、甚至“打破了英文域名的领导地位”“降低了上网门槛”。可实际上这种域名技术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因为数字本身没有含义、不具备表意功能、在应用中不便于记忆,所以把域名在重新演变回数字时代是一种倒退、违背了IP地址过渡到英文域名的初衷,也就根本不可能被权威机构认定为新的域名系统标准。当事者或许也自知不足,没过多久就偃旗息鼓了。其实,数字域名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无线通讯领域,因为用手机上网、如果敲英文单词的话就会显得极不方便,阿拉伯字母却极为合适。美国著名的Verisign公司就开发了相关的数字域名系统,但目前仍处于技术实验阶段。

异军突起的另类域名
今春,对.COM的进攻可谓达到了白热化,三月开始一个名叫.WEB的域名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上进行宣传。它的出现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的创造者—深圳某家网络公司大肆宣扬此举是为了打破美国对对域名资源的垄断,并已建立了仅次于ICANN的域名体系。对此,网民们感到既好奇又迷惑,国内的几家权威的域名服务商则都表示不屑一顾、均称之为另类域名甚至叫伪域名,而政府部门两度加以强行查封,媒体更是口诛笔伐。为什么没人体谅该公司的“爱国热情”呢?原因在于,此类不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无法纳入全球域名管理体系当中,不能实现自由访问。如果用户把这种商业公司创造出来的事物当作域名来使用的话,会为自己带来两方面的危险。一方面,它不是全球认可的通用标准,用户只有在下载该公司的客户端软件或采取改变浏览器及ISP系统设置的方法的前提下才能访问注册者的域名。这就意味着域名的注册者必须尽可能地告诉每一位潜在的访问者,怎样做才能实现对网站的登陆,但实际上这是现实中不可能做到的!另一方面,它不能保障域名标识的唯一性特征。甲商业公司可以把它做为“产品”推出,乙商业公司同样可以这么做。.WEB也并非深圳这家公司所独有,境外的网络公司早就提供了,而且一旦ICANN也批准新增与WEB相同的域名后缀,那么这样势必会在使用中引起极大混乱,注册者将无法保证让用户准确找到自己。这种情况并非假设,如ICANN新近批准的.BIZ.INFO等新域名,就与美洲的一家另类域名组织发生了冲突,后者在数年前就已对用户提供了。

由此可见,WEB的这种“爱国热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更有细心人发现,这家口口声声号召“中国人用中国域名”的公司,自己本身的域名反而还是注册ICANN体系的.COM,没有ICANN的数据库提供解析支持,它根本无法为自己招徕用户,打败ICANN又从何谈起呢?

叫好不叫座的新域名
.WEB的尘埃刚落,.BIZ等新顶级域名和.CC.TV这样商业化国别顶级域名的出台又在业界掀起波澜。虽然它们的出现合情合理又“合法”,如经过了ICANN的权威认证、可以全球通用,起到了缓解域名资源的紧张状况等积极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ICANN此番在制定域名规则方面又走了极端,如把新域名预注册的流程制定极其复杂,同.COM的简单易行形成了鲜明对比。令国人普遍感到难以操作也无法理解,甚至对ICANN的用意和是否有必要拥有新域名产生了强烈质疑。公正的讲,ICANN这回改变新域名预注册流程的初衷是好的,主要出于防止COM时代因政策宽松造成的恶意抢注现象、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目的。到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域名市场还很不成熟,国人对域名的保护及投资意识也没有美国人那样强烈,复杂的注册流程只能降低他们的兴趣。因此.BIZ要想做到与.COM并驾齐驱,只能等到预注册期过后,域名注册恢复到“先来先得”的方式后才有可能大显身手。.CC.TV的市场平淡主要还是受到价格和用户认知因素的影响,如能在价格上采取灵活措施并加强市场宣传的力度,则有望产生转变。

雾里看花的实名与网址
有关新域名争论的硝烟刚散,网络实名、通用网址及中文网址间的争斗马上就随着季节的升温而变得火药味十足。大家也都在多家媒体上广泛了解到了有关“名份”之争的种种详情了,事非自有公论,因此在这里也就不妄加评说了。但可以就它们的面貌与特点予以分析介绍,方便用户认知。无论是3721的网络实名还是CNNIC的通用网址、Realname的中文网址,称谓虽异,但实际上为用户提供的都是一种用自然语言实现访问互联网的应用技术。三者共同的技术特征是以关键词语即可完成网站的登陆,但在其它功能特点上各具千秋:

网络实名的优势在于它在中文的智能处理技术方面,可以实现网址查找的模糊推测功能,在用户输入的地址名称不精确的情况下,实名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就可将相近的网址罗列出来,供用户选择判断,极大方便了用户的上网操作。而通用网址和中文网址暂时还不具备此项功能,要求用户必须输入准确的名称后才能访问网站。网络实名还具备强大的网址补充搜索能力,由于它与搜狐、雅虎等国内外著名的搜索引擎服务商在业务平台上集成为一体,即便有关企业或实体没有通过3721注册实名,用户仍可在3721的平台上通过与之合作的搜索引擎服务商进行查找到目标,极为有效。而后两者还只能提供有限注册资源的单一服务。另外,3721在国内业务领域内的丰富运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无形优势。

通用网址的特色在于,它可以完全支持中文通用域名的使用,已注册中文通用域名的用户未来在不必下载插件的条件下即可实现应用,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而其它的服务则不能。

中文网址的长处表现在,由于获得了微软公司的技术支持,惟有它能够做到与IE浏览器捆绑在一起。让所有用户直接在地址栏中键入关键字汇即可实现网址访问,无须下载任何插件、免去了装载卸载软件的不便。这使得在业务推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所有上网者在不知不觉中即可获得Realname的服务,如使用IE浏览器的上网者在因为输入网址全称错误、域名无法进行解析的时候,IE会自动将信息链接到Realname的网站上,由它提供帮助。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三种服务之间技术标准上尚不能兼容、数据库互不连通,注册者要想让所有的用户都利用这项技术访问到自己的网站,必须同时都注册这三家厂商的服务。

那么,用户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网络寻址技术呢?虽然开拓该项业务的先驱——实名的推广者现在承认“实名是建立在域名基础之上的应用与服务”“不会取代域名、冲击域名体系”,但是它在过去的市场宣传中,却总是“刻意”强调注册域名的种种不便,突出惟有实名能够作为企业的上网“品牌”,言外之意就是实名比域名更重要。这实际上是对用户在进行观念上的误导,因为单纯从发挥形象作用的角度来讲,域名具有无与比拟的外延优势,域名一经注册即可达到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形象标识的全方位效果,而实名与网址的影响范围则是区域性的。域名的使用无须任何前提条件的制约,而实名与网址还受到浏览器版本或下载软件等限制,这更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网上形象的扩展。一种技术应用上的技巧,怎能演变为“网上品牌”的概念呢?用户不妨把它当作为实现方便国内网民登陆网站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服务手段。更需指出的是,实名也好、网址也好、单独注册没有任何意义,必须是在注册域名的前提下才能得以使用。

三、 花开花落的启示

在这些群雄的轮番“唱衰”下,传统的英文域名不仅没有让位,反而雄风依旧、仍然高据域名注册量的榜首、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而且大有“域”罢不能之势。而同期的挑战者们却处于狼烟四起的境地,中文域名依然难产、数字域名悄然无踪、另类域名令行禁止、新域名步履为艰、实名与网址则更是让人不知所措。由此看来,抛去其中的“假冒伪劣产品”不谈,它们都只能算作是与英文域名COM/CN相补充的增值服务产品,只能与.COM共存共荣地发展。

那么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COM仍将居于主流地位,中文域名在技术发展成熟后可望在国内获得与.COM平起平做的市场影响,但无法超越或替代。新域名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国内的网民所认可,如果3721与CNNIC的争端不能解决,那么业务走向很可能是:通用网址在CNNIC影响的权威支持下、以Realname公司的技术为铺垫,占领全国市场。而网络实名则会侧重于担当比搜索引擎或网络黄页更具服务优势的一种综合的网址导航服务角色。
整个互联网资源的业务市场只有在协作中才能走向繁荣。


媒介垂询:
北京信海科技发展公司市场部 沈亮
电子邮件:shenliang@chinadns.com